欢迎光临

艺术生命的高处,是灵魂和精神的高地

一、时代精神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美术史发展来看,表现时代精神是一种意识。山水画较早注意到这方面。正是因为这种山水精神的存在,使历代画家的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特征,从山水画开宗立派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一批不同风格的不朽之作,他们之间有继承,更主要的是有发展。无论是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还是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由于他们的作品中精神性的充分体现,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无不是在继承中发生、发展的足以说明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影响。

       二十世纪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在认识传统的前提下倡导:“以最深的功夫打进去”向传统学习,主张:“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超越传统,他最终通过写生完成了后一步。我们欣赏李可染先生的作品,主要原因是他在认识传统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住了现实生活的浓郁气息。 

  “长安画派”的画家也高度重视对传统尤其是绘画传统的继承,他们认为,传统绘画深厚的笔墨技法,不仅不应该放弃,而且应该更加深入地加以把握和继承,为现在中国画创作服务。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受到特别关注,并且具有民族的特征,又受到传统思维中“天地人合一”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与心灵的融合中吸取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唐代大画家王维的《辋川图》,被历代中国山水画家视为神品。微微酱黄色的岁月痕迹似乎更为王维的水墨笔触增添了许多如梦如幻的幽远和隽永。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而王维面对秦岭的吟诵便是把整个身心与山水融为一体了。唐代画家张璪把这种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归纳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理论的指导原则。所谓师造化,指的就是艺术家以自然这一客体为师,向自然学习。但直接反映自然不等于艺术创作,如何真切地表达出艺术家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仅仅依靠描摹自然是不够的,而“中得心源”则体现出主观情思在创作中对客观自然的一种综合和提炼作用。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就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是“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然后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要高于生活”是“中得心源”。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意识内涵,在创作理念上也有所不同,这是中国山水画千年不衰的永久生命力所在。山水画用山石、树木,云水,建筑、舟车和点景人物、动物、禽鸟等,这些元素构成了山水画的生命。这些自然景物一是山水画要有意境、内涵,不是浅层次的描绘景物,而是表现自然造化的神韵与气息;二是突出主体精神,表达画家的精神风貌及高韵深情;三是作品要具备较深的文化内涵,在反映人与自然,人与文化方面着力;四是要高扬民族时代精神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民族文化精神,倡导和谐,崇尚理想。以真、善、美作为艺术的准则。


二、情感血脉的融合是艺术创作之源  

       中国文化乃是儒、道、释三派融合的一种文化。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现象,山水画通过富有情感和生命的意境,来表现画家对自然及客观事物以及社会、人文的体会和认识、反映山水精神及时代信息。画家通过长期学习、积淀和在大自然中对景写生,来自于个人感受和体验。灵活地使用笔墨技法,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只有重视这种对生活体验的感性因素,艺术作品才真切、生动。

      《辋川图》是王维画的巅峰之作,他集中了自己情感血脉的融合出现在秦岭山中一个叫辋川的地方。王维更是一位大诗人。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秦岭是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文化交融形成和相互渗透的一个结、一个聚合点和交汇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部与东部,南方与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一座山脉的高处在大地之巅,一个生命的高处,是灵魂和精神的高地。秦岭是我主要表现的对象,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写生、观察获取的创作元素,触发创作灵感,是一个审美选择和艺术思维过程。秦岭这座高峻、壮美、雄浑的山岭就像一位襟怀宽广、仁慈睿智的圣贤;老君山,华山,少华山,商洛天竺山,塔云山,楼观台、太白山壮美的大自然景物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出《紫气东来》《秦岭奇峰云壑图》 《华山雄风》 ;深入到秦巴腹地紫阳,石泉,汉阴,白河等县对人文名胜、古迹、古镇、山村、民居入画。作品《紫阳山村晨曦》 《云盖寺古镇纪遊 》 《塔云山仙境图》 《双河口古镇 》 《山城汉阴文峰塔》 《春到桥儿沟》等都是我深入到秦巴的山水间将秦风楚曲、巴蜀风情,沧桑古迹遗址,岁月形象显隐、逐渐消失去的古民居建筑物的肌理斑驳,形态各异的变化,令我获得大自然生命力的感悟。只有通过对自然景物生活的人、事的体验,才能不断充实,形成独有特色。在一般人看来是平淡无奇的事物,通过画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创作出生动感人的全新作品。是对历史守护,岁月有痕记忆,绵延乡愁的思念,将都融汇到了这一类的家园绘画中。寻找秦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和关陇文化,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元素的真实状态,确立了我新的绘画方向坐标,展示在人们的审美视野之中,这在中国画创作中是一个重大的开拓。


三、艺术生命的高处,是灵魂和精神的高地

       我青少年时期受谌北新、杨健健老师的影响。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回望一下自己的艺术历程:三十在特种工艺美术厂学习传统工艺美术,四十困惑仍很多,考入到中国国家画院高级研究班,恩师黄格胜给我“授业解惑”, 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怎么画好更重要。

       五十的我半知天命,仍然感觉到艺术上需要学习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太多…

我把山水画在作品中以笔墨方式表现,使之具有传统审美特质和时代的特征。通过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在生活阅历积累了数不清的人和事,经验、情感和对自然的体验,不断激发创作的热情和心灵上触动,艺术创作活动才有它的生命动机和快乐。生活中体验到了某种感受和撞击“有感而发”。这种热情与心灵上的碰撞必须以对生活和自然真切的深刻体验和热爱为基础。以"长安画派”先贤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在创作手法上,是通过深入生活体会造化之神韵,体验生活要善于思考,重视生活中的第一感受,那是最新鲜、最真实的,是特定时空、环境对画家思想情绪的触发,这样处于不断的创作冲动中,在自己的想象和眼前已成形的画面之间逐渐明晰。如果艺术创作的热情动力是正当的真正有意义,就是抓住一个明确的对象表现。这里所谓的“真正的艺术创作动力”其实就是指艺术家要有孕育成熟的审美和生活体验。画者不仅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要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往往灵感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对于一幅作品的产生来说, 每幅作品哪用笔,哪用墨,用浓墨还是淡墨,都要根据作者内心感受创作。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思考深度、情感酝酿是至关重要的,坚守自己的志向只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和不懈的艺术追求,酝酿成熟,优秀的作品才会美在其中。我在创作时,一直追寻这种“物我交融”的生活感受,并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体验带来的快乐和灵感。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触,用全身心描绘,才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真正体验,创作出的作品才感人。

       要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注重深入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关注现实社会,发掘自然环境的新内涵,高定位、高起点,激发出绘画创作的巨大热情,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笔墨技法、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要重视体验。把自己的经历、思想、人格、技巧和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中,并在创作时努力寻求自己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最终是艺术生命的高处,灵魂和精神的高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此文刋于《陕西书画院•美术专辑》2018年第2期~观点P134-137页